明确形势 抓住关键 全面提高畜牧产业竞争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1-01

  ——慕永太同志在山东省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暨畜牧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要办两件事情,其一,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培训;其二,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国家和省里先后召开了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注达到空前的程度;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周边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部分省市爆发,饲料粮价格上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国民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对外开发程度不断扩大,为畜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进一步增强畜牧质量安全意识,分析形势,把握新阶段畜牧业发展规律,推动各项畜牧工作深入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析形势,明确新时期畜牧业发展变化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判断,非常适合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认真总结近几年畜牧业的发展,科学把握新阶段畜牧业的特征和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对于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刻认识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变化

  去年,全国人均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山东实现了1650美元,总体上的小康水平使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历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的磨练,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畜牧业与世界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畜牧产业自身的不断积累,政府监管服务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使畜牧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畜牧业增长方式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成为我省畜牧业发展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进入新世纪,畜牧发展速度有所减缓。2003年,全省肉类产量662万吨,禽蛋425万吨,奶类148万吨。畜牧业产值759亿元,仅比上年增长4.7%,与2000年相比,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4%。但与此同时,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却有了大幅度提高。莱芜猪合成系、优质肉鸡配套系、肉牛肉羊杂交改良,极大地改善了畜产品品质风味;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迅速兴起,目前全省标准化养殖场出栏肉鸡的比重达到70%,生猪达到50%,奶牛、肉牛、肉羊、肉兔等畜禽的标准化养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动物重大疫病发病死亡率比2000年降低2个百分点;一直未检出饲喂瘦肉精,兽药残留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全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219个,绿色食品28个。随着畜禽及其产品质量的提高,产销运转机制的完善,畜牧生产、加工、经营的效益也逐步趋于稳定合理,畜牧业发展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轨道。

  2.畜牧业发展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多年来,各地依托当地饲草饲料、畜禽品种、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全省形成了鲁西沿黄肉牛肉羊产业带、鲁中南生猪产业带、胶济沿线奶牛产业带。但近几年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同类地区相同条件下差别明显扩大的趋势。青岛市和烟台市同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两市畜牧业占种植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71.7%和34.6%;济宁市与菏泽市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畜牧业占种植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65.1%和30.2%。这种状况固然与种植业发展水平、畜禽品种结构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青岛市和济宁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养殖场实行了企业化经营,资金、技术、管理在微观层面发生了作用;两市都能从企业、产业、区域的整体出发,不断推进各方面的创新;同时,还把经济、文化的优势与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升了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同时,大力培植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是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畜牧业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改革,放开生产、放开市场,再加上对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政策和市场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入九十年代,大量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大了良种繁育、饲料营养、疫病防治、加工流通和规模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推动了畜牧生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科技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动力。跨入新世纪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发展了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推进了畜牧产业化。到目前,全省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000多个,联系农户20多万户,比较规范的畜牧合作社近400个;通过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畜牧业生产的比重达到65%;同时,大中城市的畜产品超市和连锁经营也迅速兴起。畜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的创新与畜牧科技进步相互促进,有力地支撑起新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4.畜牧业发展的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我省是畜牧大省,畜产品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大量销往省外和供应出口。综合测算,畜产品省内消费约占60%,调往省外约占35%,出口量约占5%。近几年,随着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的不断变化,国内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高档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中档产品稳步增长、低档产品缓慢增长。这一特点,对畜牧业生产结构、产品质量结构的调整提出新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畜禽及其产品出口并未出现预期的大幅度增加,2003年肉类出口只有25万吨,创汇4.8亿美元,比上一年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近年来出现的畜产品出口不稳定、出口量难以增加的现象,固然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进口国门槛太高有关;与国内出现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流行也有一定联系;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没有突破质量安全的瓶颈约束、加工出口企业竞争力差、国际市场多元化格局没有形成。因此,畜牧业发展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同时,如何巩固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是需要我们花大气力解决的问题。

  5.畜牧业的地位作用发生重大变化。畜牧业的发达程度和占农业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省畜牧业从传统家庭副业,到今天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放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畜牧业的功能在逐渐增强,作用在逐步加大。畜牧业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畜牧业总收入650元,比上年增加6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0%,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也比上年增加30元。畜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达到700万人,仅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达到150多万人。畜牧业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产业。畜牧业加工贸易在城镇,养殖生产在乡村;科技教育在城镇,推广使用在乡村;管理服务在城镇,运营主体在乡村。畜牧业这些特点,对推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畜牧业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去年,我省饲料作物、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了217万亩。推动了食品工业,全省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800多亿元;拉动了饲料、兽药工业,去年,全省工业饲料产值236亿元,兽药产值23.5亿元。另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近年来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屡屡发生,向人们昭示畜牧业将成为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屏障。

  (二)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阶段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变化,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改变,既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经受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我省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又面临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畜牧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近几年,我省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饲料玉米,从省外大量购进饲用豆粕。今年的粮食价格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上涨了20%,饲料粮价格上涨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前些年,我省粮食总产800多亿斤,有关部门分析,口粮占360亿斤,饲料粮占250亿斤,工业等用粮占180亿斤,损耗10亿斤。饲料粮占粮食总产的30%多。这再次说明了粮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饲料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粮饲分离,发展饲料生产。自1998年以来,畜产品实现了由供不

Baidu
map